一、建设背景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,“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,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。”
2024年2月,公安部指出要以建立完善“专业+机制+大数据”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,不断优化警务管理体制、运行机制,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,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。
2024年7月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中指出“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”和“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”,对意识形态工作和舆论工作做了更高要求。
实验室立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,基于公安学、公安技术、心理学、社会学、计算机科学、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,致力于以数据与算法为基础的公安舆论能力提升的转化与突破。
二、组织概要
实验室获批之后,以四川警察学院成都校区为基地,学院成立了管理委员会,负责管理和运行工作。由四川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唐雪莲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,四川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副总队长谢伯栋、四川省公安厅新闻宣传处副处长何俊、四川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副总队长刘芳担任副主任,学院科研所(四川警事科学研究院)副所长张学勤博士任执行主任。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办公室主任,具体承担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建设工作。
实验室还成立了由四川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彭京总队长、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梁昊光主任等7名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,同时还聘请了34名专兼职研究人员。实验室以“发挥智库作用,服务公安实战”为使命,围绕“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服务实战”三大职能,通过战略合作、联合研发、课题发布、协同转化等方式,实现“战学研用”一体化的高端公安智库的建设,为社会治理创新贡献川警科研力量。
三、研究方向
实验室汇聚了四川省公安厅、四川警察学院、四川日报社、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等领域的行业专家,同时聚合了四川警事科学研究院四川公安宣传舆论研究中心、开源情报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学者,形成了“公安舆情研判与处置研究方向”“大数据与开源情报研究方向”“认知战致效机制及认知对抗研究”三大研究方向,并由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担任研究方向的负责人。
四、特色亮点
(一)实战化导向的理论创新
实验室以公安实战为研究导向,成员先后发表了《舆论生态变革背景下的公安战训场景升级探讨》《全媒体时代警情通报撰写与发布的逻辑分析》《全媒体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实务》等论文40篇,先后主持的课题有《基于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网络舆情事件演化与发展研究》《四川省“智慧警务”发展研究报告》《大数据公安舆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项目(教育部)》等10余项;实验室成员还获批了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《公安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》。
(二)实战化导向的科研转化
实验室通过大数据的应用,已经研发了“公安智慧宣传系统”“舆情查数据库”“开源情报数据库”等产品,所研发的“市域宣传数据平台”荣获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“四川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”;目前,正在研发“公安舆论仿真对抗推演实验系统”以提升舆论引导实战能力与认知战对抗能力。
实验室还承担了多项省内横向课题。
(三)实战化导向的社会服务
实验室先后与达州市公安局、宜宾市公安局开展校局战略协同合作,协同开展公安舆论工作与开源情报工作;实验室不仅参与处置省内外重大突发事件舆情,还提交多篇资政建言报告,并获得领导签批。
五、未来规划
(一)着眼宏观战略布局
实验室长远规划,保持战略聚焦,要建设成为在警事科学领域四川领先水平、西部地区一流和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、科技合作与交流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文科研究重要基地,并且成为四川省公安系统具有实战特色的高端警务智库。
(二)探索实战协同机制
继续深化校局一体化协同实战机制,推进“战学研用”一体化的高端公安智库的建设,并形成品牌影响力。同时,拓展与新疆阿勒泰地区、西藏林芝市的战略合作,并将合作项目落到实处,形成中西部战略发展的辐射布局。
(三)主动推进科研攻关
科研的成果重在转化,着眼于公安实战的科研产品研发,赋能一线公安实战。实验室要主动承担公安实战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解决,研究开发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应用场景系统,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。
Copyright © 2024 四川警察学院 舆情治理与计算传播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